凱特溫斯蕾得到金球獎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算是得到重大的肯定。
本片有小故事也有大背景,算是結構相當穩健的片子。奧茲維許的集中營審判為基底,搭配主角對漢娜的感情起伏,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愛情詩篇。是的,本片具有詩意化的美,但是感覺最後結局有點不夠力。不知道是不是受害者答應得太爽快,還是男主角真的太內斂,總覺得還可以刻畫得更精細一點。
大概可以分兩部分講。愛情方面,女主角對於文字有相當程度的敬畏,因為文盲而使得他不願意升職;往回推過去,他要集中營的女孩為他朗讀。男主角生澀而不果斷,在愛情方面也就顯得不那麼體貼漢娜,體貼他對於文字的複雜情感。為愛朗讀到這邊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是為愧疚而朗讀。爭議的是,為什麼麥可不為漢娜證明他是文盲根本不會寫報告?他沒辦法正視自己那一段不可告人的戀情,而漢娜也不敢坦承自己是文盲,於是落得背黑鍋。接下來他為漢娜歉咎的閱讀,也只是讓監獄中的她得到一扇窗口,珍貴的是漢娜學會了文字,但是麥可卻從不回信,讓漢娜的「文字窗口」無法擴展成「社會人生的門」,於是用這些帶來煩惱的書籍,結束自己的煩惱,不再需要去考慮麥可、考慮生命。
目前分類:評論之筆 (37)
- Mar 08 Sun 2009 17:36
為愛朗讀(The Reader)
- Mar 01 Sun 2009 00:03
馬奎斯《百年孤寂》讀後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氛圍塑造的相當好,完全吸引我進書中的世界,彷彿跟著老邦迪亞一起爬山越嶺,開創馬康多,跟著其中一代代的人物悲喜、孤寂,直至馬康多不再是這個星球的一部分。一開始的氛圍非常的輕快、陽光,是「文明的開展」,吉普賽人帶來的科技讓整個村子充滿活力,老邦迪亞對世界充滿了新的想像方式,甚至天才地發現地球是圓的,一切都清新可愛地展開。小邦迪亞算是家族的發揚光大者,讓邦迪亞家族全國皆知,即便是以反抗者的角度。席甘多是下一個重心人物,也是整個家族由盛而衰的時期,富有到鈔票當壁紙,卻也貧窮到開賣母牛彩券。整個家族頹圮的原因為何?我一時也難以說出,席甘多不能算,雖然他花得多,賺得更多。難道是那一場三年的雨?或是腐敗而不可避免的家族命運?連易家蘭都無法阻止的命運(他甚至打走阿克迪亞,成為馬康多的領袖),就像漏斗一樣,從圓弧周圍滑落到同一個出口。家族在席甘多以後都只有悲劇人物,衰亡而被螞蟻一點一點搬去。從時期上來分,加上席甘多之後的劇情大概有四個時期,四種氛圍,好幾種孤寂。
孤寂,是的,到底有幾種孤寂?是不是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代表一種典型,而每個典型必有其孤寂的一面?你有發現自己的典型嗎?覺得他們都很可憐,其實也就是某個部分的我們,或著說,我們總也是有某種沒被寫出的孤寂的故事。裡面的人物充滿了隱喻,在志文版的人物介紹有幫讀者提點,然而我害怕看不懂而看得很仔細。其實我們在看紅樓夢的時候不也可以直接觀看全文,現在不斷讓劇情偷跑出來,已經充滿了家族覆滅的預設立場去看故事了。隱喻的性格究竟指涉哪一種人物?想必諷刺是在其中的。易家蘭是母親的象徵,也照看了整個家族,即便目盲,她也能清楚知道整個家族的人事物。另外,宗仁說「邦迪亞」好像是早晨的意思,而我覺得雖然他們取名字會和父祖相同很正常(如「小」葛瑞菲),但是這樣近親又大量取相同名字其實早就隱喻了亂倫,最後的亞瑪倫塔和倭良諾,其實也可以說是亞瑪蘭塔和約賽,甚至是小邦迪亞和妹妹的關聯,一種血親宿命相結的結局。
宿命的結局是被指引看見的。大概是他們總是突然做出一些很奇怪的轉變,這些轉變讓我們覺得很突兀就轉進了下一個階段,隱隱然指向一個漏斗的出口。老邦迪亞突然發瘋,覺得每天都是星期一,時間不再流動;亞克迪奧突然離開,回來已經變成野獸;莉比卡突然被強大的陽具吸引,轉而與亞克迪奧在一起,結果老死在幽暗的屋子;小邦迪亞突然決定休戰,結果十七個私生子被殺死,小邦迪亞原本將有力量保護他們。亞瑪蘭塔最奇怪,每次都突然拒絕婚姻,是極度的婚姻恐懼症嗎?每當到了結婚關頭,就不敢往前,反而從小男孩身上獲得主導式、帶領式的感情。香蕉公司突然到來,帶來轉變;突然下的三年大雨似乎毀掉了席甘多的金錢運勢,連帶拖垮了家族的運作;美女瑞米迪娥突然升天,噢,這我完全不懂為什麼。亞瑪倫塔也很奇怪,一個這麼時尚的人為什麼會對破敗的馬康多有興趣?難道又是倭良奴傲人的天賦?這些突轉都沒有什麼好結局,根本就指向了家運毀滅的螺旋。
- Jan 15 Thu 2009 01:24
《口白人生》
《口白人生》是一部後設再後設的片子,我想,一般純欣賞電影的人,能夠理解電影的脈絡嗎?原先可以想像成「聲音」來自哈洛的幻想,但後來是發現居然是作者寫出「活生生的人」,聲音是作者在小說中的描述,然而這類的題材並不是先例,在某一部影片我就看過類似的概念,甚至是《JOJO冒險野郎˙石之海》都有書中人物成真的概念。這牽涉到我們是否認為書中的人物有無靈氣,可否成真,作者的筆有多少能量呢?印象中《聊齋》也有類似從書中走出人物來的故事,顧闓之筆下的人物點上眼睛之後便會走出畫卷。我們在模擬的時候,卻又總是認為假到盡頭可以成真,這是很奇妙的循環,對自己的模擬像是一種害怕造物主的褻瀆,或是希望成為造物主的神通?L說愛亞寫小說以丈夫為藍本,最後賜死他時,丈夫也跟著罹癌去世,讓愛亞覺得是自己寫死他的。一支作家的筆能有多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真的是創造的源頭嗎?《JOJO冒險野郎》杜王町那一部的「天堂之門」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讓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然而看穿每個人是困難的。史派洛船長的《密窗》是相反的概念,結果是自己精神分裂,卻自以為創造出人物。
作者寫不出吸引人的故事時,往往訴諸「後設」,重新拆解故事的組成,就像哈洛的作者一樣,以聲音出入作品當中,然而最後只能被評為「還不錯」,而不是「經典」。事實上是「說故事」這一門技藝一旦遇到瓶頸,寫不出好的故事,訴諸後設成為一個方式,讓作者出入文本其中,說「說故事」的經過,但是這樣往往就失去故事本身完足的世界了。從電影來看,哪些地方該出現口白呢?導演顯然遺漏了哈洛的每個動作都應該有口白(或是只有自己聽見而沒有給觀眾知道?),然而哈洛會發現自己口白之下的人物,是否也是作者用寫的,哈洛才會知道呢?若是作者補上一句「哈洛從不知道他的一生是被口白所操控的」,是否就能讓哈洛一直被控制中而不會反思自己?(這種天堂之門的能力好邪惡阿!)(跟《楚門的世界》有點像,但是楚門更是實境演出後設,而不是筆下的人物成真。)其實弔詭的是,當哈洛「活」了過來,自己有了自己的人生,為何作者還殺得死他?難道他中間沒有自己發展出的旁枝情節?所有的人物都在作者筆下,作者有能力寫出這麼一個全然的交際世界嗎?當故事內在的人物推動自己的命運,作者的確可能改寫,這類的經驗談到是有聽過的。不過當哈洛去找作者時,他的生命如何改變卻顯得比較沒有新意,應該有更多可能,比如說為了不想死,搶了作者手稿撕掉,發現自己被分屍或重獲自由,或是只是紙張有神力,像死亡筆記本一般?或是合謀成為大富翁?(哈洛來找「我」導致作者改變結局,但是「我」的人生故事是不是也會被影響?影響的部分也是文本作者有寫出的嗎?)
評論家的角色也很有趣,因為他專門解決「虛構人物」的煩惱,或著說他看到的人,每個都是「筆下人物」,也許也可以稱之為象牙塔裡的人吧,不過就是能解決「哈洛」這種人的困境!(雖然還是設定錯誤了!)然而,評論家是不是也只是筆下的人物?至少他只是電影裡的人物!如果教授是真的,那哈洛與教授的會面是旁枝生出,讓真假文本交疊。如果教授是假的,去和教授會面的作者就變得虛情假意,因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只是裝傻討論,或是推銷自己,形成一種複調。
- Apr 02 Wed 2008 05:16
《納尼亞傳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慣常使用的句式和人物,其實都暴露出他的脈絡。固然久遠的過去,比較適合沒有時間感的故事狀態,但是封建時代中,這些被描述得高高在上的國王王子、英雄豪傑,不也是建構起我們「有為者亦若是」的思維?即便是灰姑娘也是以進入宮廷做結。我們喜歡掌握權力的感覺、備受注目的感覺、絕對命令的感覺,以及遼遠國土的炫耀,而那個時代,卻也是灌輸封建思想的溫床,享受絕對命令的快感。果然關於權力、君權的意識型態是無所不在的,在號稱給青少年看的奇幻片,亦堂堂正正的宣揚。如果是底層的故事,底層的離合,就沒有這麼動人和令人遐想的空間嗎?
故事當然只是在描述想像力、兄弟姊妹感情與冒險,最終仍會回到現實層面,只是那塊納尼亞大陸,成為他們記憶中共同的部分。教授的位置是很奇特的,像是一個全知的人,或是一個極富童心的人,所以他能夠理解孩子們的想法,縱容他們各自飛翔。幼鹿湯瑪斯,則是引路人,將四個兄弟姊妹引進這個世界。他們四個從一開始是被選定的人,接著從半信半疑到絕對相信,這是四個兄弟姊妹的成長史。原本他們的個性讓他們各自有性格上的缺失,然而在冒險告一段落之後,他們都克服性格上的缺點,獲頒足以正名的王位。露西象徵的是valiant,英勇,不過這倒不適代表原本的她懦弱,相反的,他是最重要的人,最有想想力的。愛得蒙則是justice,代表他洗刷曾經為叛徒的污名。gentle賜予蘇珊,這倒是一貫對於長女或對於女性的要求。影片中的她也曾好幾次糾正彼得,但是對於溫柔,只能說是刻板了。彼得的部分我聽不懂,只知道字幕翻成「至尊」,但是對我而言,這個名詞卻也是最沒有個性的一個,除了可供展現地位高低,性格特徵卻是闕如。更重要的是,冊封他們的獅子阿斯藍,不就成了權力更高的太上皇?所以他的離開,也是可以確定的。只是,就因為預言和勝仗,人人有王當,感覺真是超可愛的。(那些打敗仗的呢?壞人只能無聲無息地退出螢幕,處罰是不能出現的。)
小時候也愛演這類的英雄劇碼,只可惜是對著空氣演出,看自己死而復生,成為被選定的人,統領世界。那時候覺得可愛,現在卻無法在簡單的奇幻片中,任意讓這些意識型態來餵養自己。也許是經過人事,世界中心的思想已經不再,然而對現在的(大)孩子而言,夢境般的劇碼,卻可能依舊被期待上演。
- Mar 16 Sun 2008 02:19
關鍵危機&國家寶藏2
和ㄍ、ㄏ、ㄌ去美麗華看二輪。其實是想看「我的藍莓夜」的,但是ㄏ生日,就他決定吧!
關鍵危機講的是美國在911之後,中情局的力量暴增,可以任意移送「嫌疑」犯到境外監獄,不用理由和證據。在看這部片時,一直想到的是格雷馬斯的人物分析,四個角色。分別是埃及當地的官員法瓦,中情局,要暗殺法瓦的激進組織,無辜的被害者(埃及裔,領有綠卡的學者)。
(翻翻翻)
恩,分析一下,四個人物顯然沒辦法對上,但我先說一下彼此關係。A與B、-A與-B對立,-B補充A、-A補充B,A與-A矛盾、B與-B矛盾。(請自行畫圖)
- Mar 13 Thu 2008 00:04
陳可辛《投名狀》
閒聊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了這部片,也許有褒有貶,或著只是看明星們拼演技,看大場面的感動。無所謂,我這邊只是一點微小的想法。(阿,小濱濱電影課那些討論我什麼時候才會整理阿?)
緣起
首先是投名狀。由片子來看,就是結拜為義兄弟。另參考資料的奇摩知識有提到《水滸傳》裡殺人為證,再投入山寨。印象中也有看過。不過對於龐的驟變(?),我一點都不訝異,因為他打從一開始便說「我一點都不相信投名狀,我只相信趙二虎和姜午陽」。這邊的相信,顯然指的是相信二人的號召力、武力,為我龐青雲出力。
- Mar 04 Tue 2008 22:22
姜文《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的電影向來政治性都比較足,而在面對文革與強人的心態上,也總給予較正面的肯定。(小濱濱言)姜文的第一部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拍攝的是一個青少年的成長史,但是其實又無處不洩漏黨國意識的存在。在暗街中,馬小軍一夥鬥毆其他村莊人的戲碼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樣,再配上進行曲,儼然是一個國家鬥爭史的縮影。所以當我看到題目「太陽」時,不免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片子開頭拍攝毛澤東像的高大雄偉,認為「太陽」也會是一種政治強人的影射。看完之後,雖然不免仍有類似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沒有否定過去。不過這裡「太陽」也可以解讀成日常生活——日復一日,太陽升降如昔。只是這邊升降的時間點,訂在1976年,亦即毛澤東、周恩來逝世,文革結束的日子。文革結束之後,太陽照常升起,許多故事,延續過去的故事被道出。最後一段才出現的「過去」,那個大時代兒女的愛恨,全部都留在1976年總結。只是總結的方式,卻總是死亡:黃秋生的上吊、面對槍口的兒子。可見要總結這一段文革,顯然不是歡歡樂樂地捨棄、遺忘什麼就夠,而是留下不能抹滅的傷痛。傷痛之後,太陽依舊升起。
- Aug 20 Mon 2007 00:21
酷男的異想世界
在Travel & Living 頻道的「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是個很酷的節目,翻譯起來應該說是酷男的品味。這五個阿給的確是品味出眾,透過節目,可以學到很多生活的小常識,甚至是一些品味的角度。
造型大師~凱恩道格拉斯、美食與品酒~泰德、時尚~卡森柯瑞斯利、藝文社交~傑羅德烈奎茲、唐~室內設計。這五個人的組合讓這部實況節目風風火火,盡其所能地改造邋遢的異性戀者,使其有品味,符合期望。以前我最不喜歡這個節目的,是因為他們的取材都是中上階層使用的,所挑的服飾、傢俱感覺都挺豪華的,不太可能是我這種中下人物所能盡情挑選,然而我看到一件兩百美元的外套,就覺得其實好像也不是攀不上。然而要我長期維持這種品味和開銷,太難。我寧願就把他當成是一個培養自己眼光,在有限空間做最好調配的人。
在裡面,我覺得凱恩最帥,當個大明星都可以。卡森比較陰柔,但是後來還頗喜歡這個傢伙的。然而有個超白吃的翻譯,簡直一點品味都沒有。維基百科是這麼寫的:
- Aug 19 Sun 2007 23:33
阿波卡獵逃
這部片子的類型非常特殊,有如觀看Discovery頻道一般,從頭到尾都是美洲原住民,關於他們的生活與生命歷程。我完全無法猜測這部片的情景如何搭起來,光是那一堆原住民演員就非得找中南美裔的臉孔來演出,還要圖上繁複的花紋,假裝在臉上穿洞,這些前製作業工程應該十分浩大,更讓我們見識到了好萊塢的威力,無所不行。
主角豹爪,長得像高貴版的羅納汀荷,有一雙閃亮亮的眸子。因為村裝被攻擊,男人都被俘去祭壇剖心斬首獻祭。(時間來說應該是阿茲特克人的神壇)豹爪被日蝕救了一命,以為神祇已經吸夠鮮血而放走,然而在接下來的獵殺遊戲中成功逃脫,以主場優勢擊敗對手,離開傷心地重覓新居。在觀看過程中,血腥不斷,恐懼與血的厭惡不斷壓迫而來,眼睛幾乎要聞出那種鐵鏽似的味道。也許你已經聽說,所以才拒絕觀看這部片吧。
在回到阿茲特克祭壇時,我看到了貧困與貴族交叉其中,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白人威脅原住民幫他們挖礦,是資本主義入侵的電影,沒想到這些枯竭是來自神權、君權的壓迫,封建主義的作用而已。在片頭,有引述Will Durant的話:「一個偉大文明的毀滅不是來自於外力,而是從內部自我毀滅。」阿茲特克的毀滅該歸咎於內部的腐化嗎?片尾的西班牙入侵者顯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他的腐化是顯然的,侵略也是閱聽人看得見的,然而西班牙人的入侵不也是另一個帝國權力的開端?當豹爪選擇回到山林重新生活,西班牙人的入侵卻未見停歇,貪婪地索取世界各地的資源,一如阿茲特克人蒐集人頭與鮮血的飢渴。
- Jul 05 Thu 2007 22:31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我另有看到翻譯成「松子不幸的一生」,我不懂日文,所以不知道那個翻的比較對。但是看完之後,我覺得「松子不幸的一生」比較像電影描述的。很簡單,我不覺得松子哪裡討人厭,他試著要作自己,只是仍然不敵大環境。況且,我覺得本片有啟發他姪子的作用,也得到某些人的的尊敬、佩服,所以要說「令人討厭」,我想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其實每個國家、社會都會產生松子這樣的人,只是看成分如何罷了。日本父親嚴肅,也就讓希望被重視,希望自在唱生命之歌的松子難耐。官場上的絕對威嚴以及私下的不檢點都讓這個民族反映在小朋友的成長。雖然松子覺得問題的源頭在龍洋一,然而真正的狀況還是松子本身,以及形塑松子的社會。所以每個社會都有松子這樣最後灰敗而死的人,只是過程以及方法,各自淒涼。
和不幸遭遇相對的,是歌舞劇的形式。誇張的表情,插入的動畫都讓松子的世界變得更可愛,更有趣。飛舞的蝴蝶,韻律的腳步,是可愛的構圖,還有不得不提的遊樂園。
- Jun 24 Sun 2007 22:03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說到底,革命尚未開始,所以我們根本不用去期待革命的熱血和抱負。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繞過安地斯山脈由智利北上,沿途的風景說有多美就有多美。當然對於旅遊地圖,「革命前夕」的Fuser,這裡都是自然界偉大的雕工之一。我們是爬行其中的螻蟻。上半片幾乎都是如此,然而革命意念的萌芽是難以發現的,我們只能說Che在旅途中漸漸的改變,智利的跨國公司礦石場、秘魯的痲瘋病院,對於一個浪漫的青年而言,都是將浪漫轉向行動的推力,上緊了發條的扭轉點。
所以說是一個普通的旅遊記事一點都不為過。然而寓含的意義反而是我們這些「後輩先知」所熟知,Che和Alberto的旅程在開始之前,意義和內涵早就被決定了,被賦予了。他們若無其事照演照旅行,我們也擺脫不了建立、革命、深愛拉美的先前意識。
- Jun 14 Thu 2007 22:28
《SHORT BUS》
當我們自己覺得虛無,那只是因為我們的位置,也許是堅持,也許是未知。可是其實虛無從來沒有在我們身上多待一下,就像時間從來不會靜止;所以當我們發現虛無,只是太在意某些事,醒了一半的結果。
性是最原始的衝動和發洩。當我們只醒了一半,卻又喚不醒另一邊怎辦?當你愛上用性去解決這個僵局,漩渦般的處境使人沈溺。沈溺就不會發現自己是醒著或睡著,也不會發現虛無,更放鬆時間對自己的勒痕。
沈醉的人不會覺得虛無,喝醉酒的人摔不死。沒有人在最後能夠醒來,每個人都在「SHORT BUS」裡繼續沈睡,沒有苦痛。時間悄悄擦身而過,等待下一個抬頭看天長嘆虛無的傢伙,給他半醒,給他短路的匯流排。
- Mar 05 Mon 2007 23:40
浦澤直樹《Monster》
這兩天拼完《怪物》,會讓我想繼續看《二十世紀少年》,不知道是否也能引起我的痴迷。
怪物最讓我稱道的是他的懸疑,他的敘事手法。我最推崇的敘事大師是金庸,他總是有辦法讓你沈浸在其中,廢寢忘食;兩者的不同在於金庸的線沒有這麼多,而怪物的線則是有許多雜出的枝椏,然後再合進主線裡,也就是主角天馬醫師。透過天馬醫師的冒險,我們一步步進逼真相,也為主角是否為雙重人格的推斷而擔心,他是這麼的純良,不應該以犯人的身份結束故事。
整個懸疑籠罩著我前16集,我一面相信有「約翰」這個人,一面又免不了被倫克警官的堅定推理影響,像是懸崖尖壁的石頭,隨著風搖曳,隨時可能會有逆轉的劇情出現。一直被吊胃口,一直摸黑前進,作者的節奏和敘事、取景都是一絕,值得拍成電影。(還是我不知不覺?)但是在這樣龐大黑暗和恐懼交織的氛圍中,最後卻沒有一個引爆點來抒發。應該說約翰這個怪物的內心我們瞧不見,而那個恐怖的怪物力量也僅僅呈現在最後的小鎮自相殘殺中。換句話說,也許我覺得最後可以再刺激一點,在多一點怪物的作為和怪物的想法,這樣會讓整個故事更為逼真,更為驚駭讀者。也許是我喜歡中口味,喜歡那種該出現暴力美學的時候,絕對不能手軟。
我心裡也養了一頭怪物?
怪物泛指人的黑暗面,猜忌、害怕、孤單、破壞、謊言、嫉妒,如果這些東西不加節制,的確會形成怪物,只是後來焦點變成在「約翰」這個人身上,讓這些無形的惡無法呈現具體的破壞力。作者以德國的種族歧視和培育新的「偉大種族」為背景,敘述幼兒被實驗的不人道。他們被逼以最惡劣的方法活下來,他們透視所有的人類惡行,以致於操控生命,像在玩弄螞蟻一般,他們是偉大的「優秀品種」。只是約翰另有一股黑暗的邪惡力量,並非當局所能控制的。這不以德國為背景的漫畫,讓我想到宇野比呂士的《天空霸者Z》,背景一樣是二戰的德國,主角要打倒希特勒,看來二戰與希特勒、種族的議題,有呈現在日本的想法中,也許是檢討,也許是轉移。
- Mar 29 Wed 2006 14:58
他們的帽子,他的裸女——雷諾瓦(Renoir)
印象派大師雷諾瓦,以及其他志同道合的伙伴們——馬內、莫內等,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們的光和影,色彩,以及明快的節奏。
畫集中,屢次提到雷諾瓦對畫布,對他的繪畫存著「愛撫女人」般的特別,取悅繪畫的謬司,也愉悅著自己的靈魂,當然,也包含我們這種靠著眼球,攫取光線,貪婪的吃著風景的傢伙。
他在是天才畫家,在印象派的開創過程中,佔有地位,和他的好朋友們從世俗的畫壇中,別樹一格,從被排斥、笑謔,到終於被承認地位,他們的經歷是偉大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路。
他們有著風景寫實的喜好,像巴貝松畫派,楓丹白露的寫生讓他們體察到這個世界的光,而揚棄古典的透視,或著黃金比例之類的。然而中期的他到義大利參觀,被拉斐爾等古典畫派的完美比例影響,試著去融合兩者,而且獲得成功。細膩的筆調在印象派畫家中別樹一格,如〈雨傘〉、〈船上的午餐〉。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和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代表作〈葛樂蒂磨坊〉有一點差距,雖然我兩者都喜歡,他們的色彩明快,佈局不紊亂。我喜歡雷諾瓦畫群眾的部分,每個人都充滿活力,戴著帽子,一派中產階級的悠哉景象,似乎誇耀著他們的陽光,閃爍他們的禮節。
- Mar 09 Thu 2006 20:30
失魂的人——孟克(Munch)
據說,此君和梵谷一樣有精神方面的困擾,但是他沒有自殺,反而活了八十歲,也使他的作品有許多「對生命的不安」。
孟克被歸為表現主義,當然,我已不是很清楚之間的分別,只知道大概就是說不滿寫實和印象(好一點的寫實)侷限於外在,開始會投射出一些內在情緒,讓畫面的情緒洋溢起來。
早期的作品尚屬中規中矩的純描繪所見之人事物,注重線條、光影;到了「卡爾‧約翰的黃昏」之後,線條簡化了,一群死沈著的瘦臉接踵而來,那是一群失魂的人,有如罐頭風的無奈,排隊走在街上。我完全感受到那種無奈,或著說是被一隻手操控的,失了魂的,殭屍。
- Oct 16 Sun 2005 15:30
單純的愛著——藤島康介的女神們
簡而言之,《幸運女神》是一部愛情守則,後設的指導方針。
撇開莫名其妙的開端(或著我們可以意會成「愛情總是突然來到」。)到目前為止,主人公森里螢一和蓓兒丹蒂總是維持一貫的信仰——真誠互信。這個原則讓感情醇而深遠,度過了無數動搖的危機,也是整個敘述的主軸。
故事中的三位女神各有專長,蓓兒丹蒂操縱的是風,大姊兀兒德是火,小妹絲寇蒂則是水。這三種元素象徵著愛情的三種態度,所以我說是愛情指導手冊。在不同的事件中,這三種方法各自解決,雖然最後贏家總是蓓兒丹蒂,其他人只是在搞破壞,但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