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電影向來政治性都比較足,而在面對文革與強人的心態上,也總給予較正面的肯定。(小濱濱言)姜文的第一部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雖然拍攝的是一個青少年的成長史,但是其實又無處不洩漏黨國意識的存在。在暗街中,馬小軍一夥鬥毆其他村莊人的戲碼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樣,再配上進行曲,儼然是一個國家鬥爭史的縮影。所以當我看到題目「太陽」時,不免想到《陽光燦爛的日子》片子開頭拍攝毛澤東像的高大雄偉,認為「太陽」也會是一種政治強人的影射。看完之後,雖然不免仍有類似的意義,但更重要的是沒有否定過去。不過這裡「太陽」也可以解讀成日常生活——日復一日,太陽升降如昔。只是這邊升降的時間點,訂在1976年,亦即毛澤東、周恩來逝世,文革結束的日子。文革結束之後,太陽照常升起,許多故事,延續過去的故事被道出。最後一段才出現的「過去」,那個大時代兒女的愛恨,全部都留在1976年總結。只是總結的方式,卻總是死亡:黃秋生的上吊、面對槍口的兒子。可見要總結這一段文革,顯然不是歡歡樂樂地捨棄、遺忘什麼就夠,而是留下不能抹滅的傷痛。傷痛之後,太陽依舊升起。
姜文偏好使用魔幻的手法來呈現,前兩部片子就有跡可尋。《陽光燦爛的日子》那太過刺眼而看不清的事實,展現出後設技巧的最佳呈現——後設在記憶的模糊敘事中,竟是這樣的必要!游泳池被眾人踢落水可能未必真實發生,但是卻可以是一種心靈的寫照。《鬼子來了》說明戰爭的荒謬,然而這般地詭異關係,以及頭被砍下之後仍能笑著,同樣表現出超越現實的可能。在《太陽照常升起》更是大量使用動畫,飛行的動畫鳥、鐵軌上花叢中的嬰兒,上吊的梁老師等,有影像上的,也有關係上的超現實。只是這些超現實的元素,配合上「瘋」這個主題,倒也是非常貼切。
老實說,我不是很懂這部片想說什麼,雖然大概有抓一個樣子。大家想要進一步理解,可以看下面的延伸閱讀。我喜歡的片段大概就兩個,一個是起初的夢境和洗腳的瘋媽,很唯美;第二大概就是最後一幕,周韻抱著嬰兒在火車上大喊「阿遼沙,別害怕,火車停在上面了,他一笑天就亮了。」有一股澎湃湧了上來,升起一股沒有一望的希望,太陽依舊升起,不是?
延伸閱讀
太陽照常升起 電影簡介,主角現身說法
破解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的密码
還有一個香港朋友的,但是連結找不著
- Mar 04 Tue 2008 22:22
姜文《太陽照常升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