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舒國治
作家,遊蕩之人,老台北閒居者,半個電影人,1952年生於台北。原習電影,後心思移注文學,作品以散文為主,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曾獲時報文學獎,後收入《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 1983至1990年浪跡美國,九○年代又續寫作。 1997年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1998年以〈遙遠的公路〉獲第一屆長榮寰宇旅行文學獎首獎。著有《讀金庸偶得》、《台灣重遊》、《理想的下午》等。

第一次看到舒國治的文章是在聯合文學,他寫了一篇我實在看不太懂的文章。那個文字的風格清麗,卻又帶著平靜的口吻。略微雕琢的文字有著一種華美的感覺,而古文化之後,又比較有貴氣;但是偶爾會看不太懂他想表達什麼,畢竟古典的文法比較不散化,也比較需要思索一番。像五四時期的人物初學白話文,但是又比較偏向古典一些。(我看的魯迅、老舍好像比較口語散文化,而舒國治不是,他是將文言文散化,但是文言文那種落寞的貴氣還是有的。)
我對於看不懂的文章,卻又華美的文字很少有抵抗力,我會很傾心,但是知道自己實在學不上。就像村上春樹的文字,清新的語言,卻又帶著詭奇的邏輯,我也知道自己實在很抓住那種神韻。

楊牧在評審時報文學獎時說〈村人遇難記〉的作者:
「運用白話和文言技巧的能力不同凡響;兩種語法交融迭盪,聲東擊西,鑄成一種看似淡漠鬆弛,實則充滿藝術張力的文字風格。」
詹宏志在超過萬字的評〈村人遇難記〉文中說:
「最好的作品使理論家無言以對。因為他是原創的,獨一的,過去的理論與經驗,在它面前顯得困窘,批評家找不到類似的例子,也無法為它在評價中尋找一個適當的位置。」

我想,這些評論都是公允的。
如同他的姓氏,他給我的是想要一探究竟的文藝風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建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