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了春秋戰國時代,晚清的變局也算是我感到興趣的區段。雖然接觸的資訊、書籍不多,但是深知和現在中國、乃至於台灣、東亞的局勢息息相關,或因襲、或變革,總是有些因果在其中。之前玩過小電動「民國無雙」,對於軍閥的盤據區塊有些概念,但是對於形成和歷史,卻沒多清晰。劉仲敬的人物評論《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概寫人物發跡歷史和重要政治決定,將這些人物的形態勾勒出來,給予讀者初步的人物理解;我們再將這些人物黏綴回時代與背景,晚清的圖像就濛濛的呈現出來。當然,如果對於黎元洪、馮玉祥這干人物沒有粗淺概念,大概是比較難讀進去的。

作者劉仲敬用「小共同體」和「大共同體」來分析晚清北洋時期的名人。「小共同體」指的是家世的出身、鄉里的結黨,或著是世代班底的概念;「大共同體」指的是國家想像以及國家機器,兩者互相影響。而晚清的變局讓大小共同體都同時重整,缺乏健全常識以及完備的政治解釋體系讓中國陷入動盪,也變成今日中國局勢的遠因。「遊士掌握了話語權,導致德性和節操的標準完全顛倒。這種現象是既是東亞文明沒落的自然後果,又是產生沒落的重要原因。……歷史讚揚的偉大人物,一般都是文明的揮霍者、共同體的毀滅者或汲取者。」(頁12)非常精準的評論,讓人不住地一篇一篇翻看劉仲敬青白眼。以下簡單概述自己覺得深受啟發的批評:

★林則徐:林則徐神話比本人還要重要,前期神話就是經世之學可用,後期則是日本人的貢獻,將他塑造成反英反帝的亞洲英雄。(頁24-25

★李鴻章:自以為和被以為重要的李鴻章,其實根本沒辦法真正打進滿蒙貴族圈裡,「八旗是一個特殊共同體,並不把現在所謂的『中國』當做自己的共同體。」(頁34)在殖民統治者中,漢人終究只是賞賜你活著的奴才。

★袁世凱:「袁世凱雖然少年無賴,但後半生一直是富有責任感的人……他的敵人多次擁護他,外國人長期信任他,……民國保全了大清的版圖,主要是因為有他。

曹錕:有名的「賄選」事件其實只是發出席費、積欠薪資,只是要促成開會人數足夠,並沒有要求眾人選他。(但是可見拿了錢就認同的腦袋肯定不少)

黎元洪:黎元洪出山的重要性在於:他具備有產階級讚賞的德性,是議紳們可以信任的對象。叛軍(革命軍)如果擁戴純正的革命黨人,很可能會出現焦達峰在長沙的局面(在亂中被殺)。(頁121-122

年輕的左派夢想家總會想要突破舊的窠臼,將改革一次到位,然而穩定政局其實是北洋諸將的重要中心思想。孫文在南方搞二次革命,基本上就是和平破壞者;袁世凱稱帝,段祺瑞不予以支持,其實也是反對在穩定局勢中再起喧騰。以往個人的想法太輕忽資產階級的重要性,資產階級往往較重視安定,而且也是鄉里有頭有臉耆宿,能夠形成較為中道的輿論重心,是底層人民仰望、追隨的典範。如果將資產(中產)階級一次打倒,將會形成共產黨中國的困境:領袖權力真空、道德淪喪,小人當道。現在台灣中產階級較多,都市的似乎不盡然會依從這樣中產階級小知識分子,但是鄉下卻仍然多是這樣的人擔任輿論重心,或是村里長,或是校長老師。

僑界領袖─孫中山:孫中山的性格特徵是毅力超強,但理解力並不出眾。這兩者是有聯繫的,因為百折不撓的精神有兩種可能的原因。其一是當事人了解同儕所不了解的東西,但他沒有辦法、或根本不想向同儕解釋。其二是當事人不了解同儕了解的東西,而且沒有辦法、或是根本不想理解。他主要是第二種狀況,由於偏執而堅定,由於堅定而熬過難關,得到新的機會,然後再次由於偏執而失去這些機會。(頁149

他始終是熾烈的愛國者,但他所愛的國自有特殊涵義。他早年的愛國主義跟廣東、南洋的幫會傳統關係密切,將反對大清朝廷和反對士大夫文化結合在一起,有濃厚的江湖氣息和嶺南氣息。……產生孫文的民間文化苗圃和產生洪秀全的苗圃即使不是完全重合,也是非常相近。……在主流士大夫眼中,他差不多就是一位僑社領袖。這種人往往比內地人更愛國,但他們想像中的國完全不像內地所在的國。(頁150-151

蔡元培:大清的文言相當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拉丁文,適合天下體系的國際主義交流。新學用方言創造民族文學,目的就是要瓦解天下體系。前者的溝通發生在橫向的士大夫共同體內部,犧牲了士大夫和草根民眾的縱向交流。後者的溝通發生在縱向的國民共同體內部,犧牲了各民族士大夫和各民族民眾之間的橫向交流。白話文則是一個四不像,橫向交流不如文言,縱向交流不如方言,比文言更需要政治力量的武斷扶植。(頁158

章太炎:發明了「中華民國」的概念,這種思想病毒不斷地演化,深植人心,甚至讓不動腦筋的群眾以為這些框架是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的。(頁166-167與之相對的,梁啟超不能忘情於大清的版圖,認為「黃帝子孫」的理論會導致帝國解體,所以發明了「中華帝國」、「中華民族」的同生態位概念。(頁168

        梁啟超:梁啟超是歷史發明家的鼻祖和佼佼者,他通過發明歷史,成功地改變了未來。他的發明極其成功,以至於後來者不敢推翻他,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因為害怕把自己的立足點一起推翻了,就像你不敢坐在樹枝上砍樹一樣。(頁174

他創造了後人非常熟悉的方法,如果你擁護進步,即使違法和投機,你也是好人;如果你反對進步,即使合法而清白,你也是壞人。(頁178

吳佩孚:在直系內部,吳佩孚一直是舊國會最積極的支持者。他為了表示自己的原則性,將這種立場一直堅持到垮台以後。舊國會恢復,給南方的孫文以致命一擊,此前,孫文以護法為名南下另組政府。舊國會既已恢復,孫文的活動則變得名不正言不順,他最後的支持者決定拋棄他。孫文流亡上海,走投無路。蘇俄在這時招徠他,他已經沒有什麼選擇餘地了,索性放下了護法的旗號,戲劇性地倒轉一百八十度,要求廢除法統,積極為蘇俄提供特洛伊木馬。(頁190

陳炯明:孫文一向依靠廣東老鄉,反對北方人。從此之後(孫大砲在永豐艦親手發射,砲擊廣州城。),他(孫文)變成依靠客軍壓榨老鄉的外來政權。……商團叛亂、黃埔軍校向江浙招生、共產國際的海參崴運輸線都由此而生。(頁228-230

閻錫山:他的生平類似尋常晉人小市民,接受初等教育後,給商家做學徒。這是三晉的特殊文化。如果他生在江南,接受初等教育後,多半就會繼續讀書,直到獲得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學位。如果他生在中原,接受初等教育後,多半就會棄學務農。(頁286

這樣的從省籍來看,的確各地的人不一樣,感覺結構也不甚相同,更何況這些想像的地域、依循的榮光,也許遠在春秋戰國便開始形塑了。經過千百年,對於家鄉的想像與應然,都已經僵化了。其實世襲的不只是地域的職業選擇,其實身分地位也往往都是承接下去,這種世襲是有趣而難解的,千百年來貴族依舊是貴族,名望的子嗣多能受到敬重,孔子世家不用多說,秦將王翦到了魏晉分為太原、瑯琊兩支,王導、王述又把持東晉朝政多年。

        韓復榘:畏威而不懷德的社會如果出現萬口稱頌的對象,此人通常是十惡不赦的暴徒……如果出現七嘴八舌的嘲諷,而嘲諷內容又沒有超出人之常情的弱點,甚至明顯屬於污衊,此人通常是慈悲為懷的統治者。(頁297

行仁義而亡國,,因為長期投資模式在短期無序競爭中鬥不過短期汲取模式。普遍的仁政,必須以穩定的條約體系為前提。穩定的條約體系,必須依靠施行仁政的部份強國獲得持久的勝利。(頁298

除了人物評論,有些關於時代背景的描述也相當發人深省:

★英國顧問說,北洋水師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是福建人,多半是商賈子弟,一向遭到中央帝國和儒家士大夫排斥。他們講官話還不如說英語流利,對朝廷和戰爭都毫無興趣,把軍隊當作賺錢的另一種方式。……第二種是中原人,多半是黃淮地區的遊民冒險家,屬於宋、明以來主流社會「好男不當兵」的典型代表,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比較可能做江湖好漢,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做皇帝或反賊都有可能。(頁114-115

這些人(中原人)在智力上屬於大清社會的最底層或接近底層,訓練他們掌握包括漢文在內的任何文字,都會面臨幾乎不可克服的困難。……較之畏戰如畏虎的福建人(其實只是經濟理性人的正確計算),他們具備剽悍不畏死的好處,然而這種特徵來自底層人命賤的殘酷現實和想擄掠發財的寶貴希望,……貴族紳士位榮譽而戰的勇氣對他們比外星人更加不可理解。(頁115

以個別族群的小共同體去分析,沿海人重商,似乎也留在今日台灣多數人的決斷方式,惟利是問,若再融合中原人不怕死的遊民冒險家精神,不就是「冒險發大財」?

        看完全書,還是有些想深入了解:如黃興為什麼一定要支持孫文?他的派系華興會不比孫文興中會差,但是卻屢次在湘粵之爭中選擇支持孫文,因為大局?還是因為僑界領袖的募款能力讓他不能放手?意猶未盡,會繼續找「國共卷」和「民國文人卷」來看。

劉仲敬點評晚清北洋的這些文、武權力者們,很多都是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何在,多半會陷入認識世界不周的狀況,因此導致失敗或是無法再進一步。其實中國在軍閥各據一方的時代,頗有機會保持聯省自治,類似美國聯邦的國家,可惜最後歷史並不往這邊過去。然而這樣的狀況正是當時中西橋接的特色與問題所在,法統毀壞,制度不健全,究竟有誰能真正看得清楚局勢,而且能夠有效執行對國家未來的想像?拿掉歷史的鏡子,全知的觀點,在當時的學識體系與感覺結構之下,這些知識分子的掙扎與選擇能導致多大的歷史分歧?倒是更令人好奇。

歷史決定了人們的地位,而人們卻往往無法真正改變歷史發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建樑 的頭像
    建樑

    光與影的微縮城市

    建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