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泰久的漫畫《王者天下》出了真人電影版。會真人化的作品,通常有一定的知名度、支持度,才有足夠的收視群。然而漫畫真人化的電影陸續推出,但老實說並沒有特別喜歡的,甚至會覺得電影讓腦海中屬於平面漫畫的那種想像與空間感消失了。《王者天下》的電影版也許有一天會去看,但是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漫畫本體。
趁著暑假,一連追了五天,六百多話看到腰都歪了。一直覺得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中最有趣的一塊,探索世界到了一定程度,歷史的建構也趨於完備,思想更是百家爭鳴。然而秦朝大一統反而扼殺了不同的聲音,再經過漢朝獨尊儒術,接下來都只是跟隨及注疏先人的話而已,再也沒有這麼輝煌了。漫畫中秦王政統一天下是為了創造「和平」,我再看故事接下來要怎麼凹統一之後的困境與專政。然而一邊看漫畫,一邊查人物資料、繫年,倒也是一番趣味。
漫畫時間線主要依照史實來敘述(《龍狼傳》赤壁戰後就全部新創了),但是對於歷史文本敘述的空白空間,卻也適當地腦補、再創作,算是我喜歡的歷史漫畫類型,《火鳳燎原》也算是這一類。和歷史較大出入的,大概就是將楊端和性轉成山民女王,將軍羌瘣(音會)出身是女刺客。沒辦法,都是男性打仗的漫畫還是需要一些美女來軟化,這我可以接受,雖然我覺得山民女王應該讓「『羌』瘣」來擔任較好,較符合民族學。主角李信的出身被設定成奴隸,然而史實的李信祖上也是當官的。古代參與戰爭的「士」地位比平民高,雖然戰國晚期階級崩壞,然而如果沒有威望、背景靠山,怎麼讓數萬大軍信服?真正的賤民大概是難以翻身當將軍的。原第一女主角河了貂應該是完全架空的人物,雖然後來擔任軍師,但一直沒什麼作用,女主偏向羌瘣去了。
人物的設定是漫畫相當成功的部份,雖然擔任將軍,但是背景出身卻不一,讓性格、想法有更多的變化和趣味。如縱橫家龐煖變成只專注武道的武神,桓騎是強盜出身,所率領的軍隊就是燒殺擄掠,算是戰爭冷血的代表。然而最成功的大概是王翦吧!他總是不動聲色,卻悄悄完成各種戰爭準備,讓人摸不透底蘊,再由守轉攻。不用特別出招,但是從敵將就能襯托出他的厲害。
另外,漫畫分格、分鏡的視角,作戰的戰術推演與劇情連結,武將單挑的設計都能別出心裁(我最喜歡過招格檔大刀時,馬的腿骨刺出,甚至是人的小臂爆出,誇張卻又有些說服力),才會讓人一話接一話,在腦中跟著劇情搬演征服戰。另一個有趣的點是「人物合稱」,如秦國的六大將軍、趙國的三大天、中原十弓等,這種合稱對我來說極具魅力,就是很想背下來的條理感,又很威風。
和其他戰爭漫畫相比,陳某《火鳳燎原》太偏計略、神算,看懂計謀很燒腦;宮下英樹《戰國》系列比較像史書的漫畫化,雖然有將歷史重新考據之後再詮釋,但是不脫史書的敘述手法。《王者天下》戰爭寫實之餘,不全是大將單挑的故事,也有描寫平民性格的部份,人物的愛恨情仇,殺手、武神的對決等,也算呼應百家齊鳴的特色,讓戰爭漫畫有更多不同的觀點,而不是只有將軍有魅力。有趣的是宮下英樹《戰國》的主角仙石權兵衛在戶次川會戰不策,連累多名將領被討死;《王者天下》李信擔任大將,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失利,兩者的心境會有什麼異同,倒是很令人期待。
然而細膩的描寫便是導致故事進展緩慢,《火鳳燎原》亦然。鄴城的攻略戰打了一百回,還沒打完,真是可怕又細膩的編劇。接下來秦趙至少還有四場大戰要打,對韓國一戰,對魏一戰,對楚國至少還有李信擔任大將的一戰,昌文君離反、王翦滅楚幾個大事件。當然還有荊軻刺秦王以及燕國毀滅戰、齊國毀滅戰。故事從西元前245始皇2年開始,進展了六百餘話之後,歷史爬到西元前236年始皇11年攻打趙國鄴城,戰事尚未結束,距離西元前221年統一,還有十五年,照進度要畫到一千五百話吧!是要和畫了40年、1960話的秋本治《烏龍派出所》競爭長壽嗎?
原來結局就是要等太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