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的閱讀經驗當中,文章總是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殿堂上,不能有太多歧邪的思想。討論的內容不脫世事、情感,經驗以及描寫等,而這些內容題材也一樣要端端正正地坐直,看久還真如面對祖先牌位,尊敬,卻早已沒有感情。偶爾有詼諧的小品、貼近生活的議題出現,都會得到愉快的閱讀經驗。陳大為《火鳳燎原的午後》的同名篇章便是一篇這樣的著作,能夠讓有相似閱讀卡通漫畫的人,不斷點頭叫好。

《火鳳燎原的午後》是陳大為最新的散文集,然而這個書名的由來和內容卻是一部漫畫──香港漫畫家陳某的作品《火鳳燎原》。陳大為是較為年輕一輩的作家,對於現在社會的脈動較能掌握,也進出其中的(次)文化,而不是將自己封閉在研究以及脫離世事的創作象牙塔中。他在後記提到,這本書會叫做《火鳳燎原的午後》是因為同名篇章是最早寫成的,也是最後修訂完成的。然而以相關的卡漫、電影主題為內容的,卻也僅僅三篇,約全書的四分之一而已,〈火鳳燎原的午後〉也未必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此這本書的命名便很耐人尋味。作者陳大為在後記提到的原因固然是一種說法,但是也足以代表他對於〈火鳳燎原的午後〉這篇文章的重視,不斷刪改,甚至讓他博得全書最顯眼的版面。換個角度來說,除了作者意圖將自己的喜好昭告給讀者,是不是也有意圖吸引「喜歡漫畫《火鳳燎原》的人」或是「喜歡漫畫也知道《火鳳燎原》的人」呢?純文學的欣賞人口越來越少,大眾文學、翻譯文學、動漫卡通、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人口卻不斷提高。當我們去書店閒逛,偶然在九歌的書堆中發現一本題有「火鳳燎原」的書,不是很能撩動同理的那根神經,進而去拿起來翻閱嘛?對於他這樣的策略,我並不反對,甚至覺得很有趣味性。在比較老一輩的作家,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書名不登大雅之堂,甚至是完全不知道書名的意義,火鳳燎原是哪一種太古異獸的神話之類的。但是陳大為至少不是用「火影忍者的午後」為題,本質上還是偏華人文化一點,否則搞不好會吸引更多的動漫迷也說不定。

從目錄的分卷來看,他用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風之卷來分,原本也只是以四元素來命名而已。然而加上「之卷」之後卻有著不一樣的氣息,增添了卡漫的氛圍。在漫畫《火影忍者》裡面有幾個忍者大國便是以水、火等元素來命名,「之卷」更容易聯想到忍術捲軸的神祕感,也和書名有著較一致的整體感。然而實際上,地之卷主要是記風土,如北京、維也納;水之卷則是時代之喻,寫著文革後那一代人的事蹟。火之卷著眼於大眾娛樂,除了「火影忍者」、「火鳳燎原」的「火」字,大眾文化不就是像火一樣快速燃燒蔓延嘛?「風之卷」主寫鬼怪法術這些見不到的奇景。上面這四種題材中,以大眾娛樂的火之卷較為特異,在過往的散文篇章中很難看到,故本文將主要討論火之卷的三篇文章。

第一,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旁徵博引,層層推進。散文是較為鬆散的文體,對於書寫的內容如果不能有效相連,就會有太過散亂的問題。陳大為在謀篇方面顯然有特別的下功夫。以〈火鳳燎原的午後〉來說,他先以自我的漫畫閱讀經驗開始,表明他對漫畫長久以來的關注,接下來再針對《三國演義的》歷代評論、歷代改編進入,最後鎖定在《火鳳燎原》這部漫畫的人物設定、尚智精神。從個人的漫畫經驗以及三國故事的發展雙線並行,最後合為漫畫本身的討論,層層推演,架構十分清晰。〈第六代火影〉也是如此,先由對忍者的印象開始書寫,接著從刀劍、氣延伸進入漫畫的世界,再跳脫出漫畫本身,發現漫畫在世界的影響,網路世界的風行。他在架構上十分清楚,在料理眾多的延伸資訊時也就不致於太過雜亂。

第二,產生對話的作用。比較在乎評論或喜歡批評的人,總是會在觀賞完電影或是看完漫畫時,尋求其他人的解讀,試圖讓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證。這火之卷也有這樣的作用。當陳大為發表他對這些動漫文化的觀後感時,看過這些相同動漫的人就會有共鳴,或是產生相對抗的意見。而這樣的對話不需要有相同的心路歷程、類似的生命經歷,只要有看過同一本書,你也可以參加討論。作者可以在其中放肆地宣傳自己的觀點,讀者則與想像的作者互相較勁,激發出更多討論的空間。

第三,反應大眾文化在時代的影響和地位。陳大為代表的應該是比較屬於純文學圈的作家,《火鳳燎原的午後》這樣的題名則代表大眾流行文化侵染純文學的現象。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進一步來說這是時代氛圍的影響。這一輩的作者及讀者們大多沒有經過戰亂的苦難,因此寫不出喪亂的痛楚;對於國族認同的議題也往往在資本主義的享樂之後,這樣時代還要書寫現實的話,大眾文化是不能缺席的,日本動漫、美國電影在我們身邊俯拾即是,不書寫其實只是代表你刻意忽略,反而不是真正的「現實」。陳大為自己的身分是學院教授、作家,更是大眾文化欣賞者,《火鳳燎原的午後》代表著大眾文化與純文學作品的鍛接點。因為他在學院的位置,表現出純文學給予某些較為突出的大眾文化關注,以及大眾文化對於學院派仍有一定的影響。他當然可以書寫某些千古不變的主題,但是當我們渾融於大眾文化中,具有批判意識的作者自然會對於這樣的文化內容品賞,書寫論文,或是一篇談論的文章,而不盡然視為斜道而有意避開。相信這樣討論大眾文化的文章只會越來越多,不論是學院派或一般社會同好,而大眾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也會越來越重。

最後我們談論文字方面。陳大為的散文風格是輕鬆而詼諧的,信手拈來便是有趣的例證,但是他詩人出身的寫作風格卻又往往會對這樣流暢的文章造成傷害,過度詩化反而造成一種阻礙。如〈北京敘事〉「走到王府井大街的交匯處,回頭,再次感受到那股令人絕望的雄偉。一拃一拃的文字,如尺蠖,走得很累。」(頁21)即便尺蠖是前面就有提及的意象,但是在強調北京王府井大街雄偉的同時,卻又爆出一個動物(你可能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生物)的比喻,會讓較少閱讀詩化散文的讀者困擾。陳大為的散文常常會夾帶新詩的筆法及意象,有時會有點睛之妙,但更多時候會造成閱讀突兀與窒礙感。

本書以《火鳳燎原的午後》為書名,可惜的是相關的篇章只佔一卷,共三篇,實在太少,看完後有和書名不太相合的錯覺。再者,在午後讀書應該是一種輕快的愜意,然而在其他篇章卻討論到中國北京的風土印象、文革之後詩壇領導權的爭奪,對於悠哉的下午而言,可不太適合阿!不過就像上段敘述,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將來陳大為還會創造出更多有趣的篇章出來。

陳大為給予大眾文化強力的肯定,甚至書寫文章來「致敬」,我認為這是相當正面的。人生的偉大意義總是有無法貫徹的空隙,而這也是大眾文化的切入和吸引人的地方:不需要太多深度,冒險以及簡單的信念等,這些元素就可以吸引很多人進入其中。也因此,陳大為這幾篇文章自然也談不上有什麼高深獨到的見解,或是與人生意義做結合詮釋,就僅僅是他的動漫生活雜感。但是透過這本著作,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代文化對於這一代人的影響,甚至是未來大眾文化進入殿堂的起步,讓人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建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