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趁著上台北的機會,安排了時間到京站威秀看電影,就是為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星期二早上九點半到達京站,提早一個小時購票,結果只買到第四排的側面。片子千千沒有興趣,而我則是衝著「未來3D」(號稱全世界只有三個影廳)以及導演李安,來朝聖體驗。體驗價可不便宜,全票800元,刷信用卡750元附可樂爆米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描寫主角比利林恩因為 腦衝 積極拯救同袍班長,奮戰的英姿透過遺落戰場的攝影機,而成為全國的英雄。雖然最終B班仍失去班長(范迪索飾演),但是擊退敵人、守護同袍的精神,卻意外成為媒體寵兒。比利林恩獲得國家受勳,全班剩餘八人也休假在國內巡迴受訪,鼓舞人民,更獲得在美國超級杯足球賽中場時間露臉的機會。全片的故事時間只有一天,卻夾雜著許多人生的拉扯,意識的流動,過去與現在穿插夾雜,而這也隱喻著這些在戰場上遭受身心創傷的士兵,受到壓力症候群的影響。
這短短的一天有的包括代表國家巡迴慰問的「軍中任務」、家庭裡姊姊希望他退役確保生命、商業經紀人希望拉線幫忙籌到拍片資金,還有個人在這一天中的拉扯與自我實現。簡而言之就是工作、家庭以及商業邏輯社會三方的拉扯糾葛,加上自己個人感受的四方對話,每個方向又牽扯出若干問題與困境。在比利林恩這段休假的中場休息時間,他思考、他咀嚼著過往的記憶,得到了目前人生十字路口的最終結果。
片子一開始,娛樂經紀人(克里斯塔克飾演)不斷打電話牽線,希望能幫B班找個願意投資拍片的金主,將他們英勇事蹟呈現給更多人;對照列隊集合的士兵們,兩個衝突的邏輯便開始有了交錯,架構本片最大的張力網。我們也可以大膽揣測:如果真的有金主願意投資,那拍出來的片子可能也就是煽情的、英勇的,符合一般民眾想看的好萊塢邏輯影片。而這樣的商業邏輯,其實並不是這群士兵所處的世界。對於士兵而言,在戰場上的拼搏固然是愛國的表現,但是其實更是第二本能──殺人,否則就是被殺;遇到同袍受難時,可能因為腦充血而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下,忘記一般應對流程而貿然救援,這也是一種本能反應──出自身體習慣的作戰訓練,或是本於人性。然而這些本能、一瞬間發生的事情,透過媒體報導之後,反而被包裝成某種高尚的行為,這和士兵們真實的感受,其實天差地別,別忘了他們這隻隊伍只是湊巧被拍到,整個戰爭空間是由許多士兵所共同撐起來的,而不是少數人像阿諾藍波一般怎麼都殺不死;而明星般的包裝和渲染,正是商業邏輯下無意識的展現。(其實我一直想到雷鋒,樣板模型的展現)
隨著故事不斷插敘與回溯,我們了解到比利從軍的原因、比利和班長蘑菇的同袍情誼、蘑菇被殺害而比利完整的救援過程,這些內裡的原因都不是商業邏輯要的緩慢敘事,卻是足以影響比利選擇是否繼續從軍的重要時刻。超級杯是美國最重要的運動賽事,電視廣告費用每秒億來億去,最當紅的明星可以在中場表演,是莫大的光榮。在這樣的盛會,讓B班上台當背景,正是商業邏輯下的「恩賜」,卻不是士兵們可以理解的待遇──成為標靶、被晾在舞台上,完全沒有被尊重,反而成為被操縱玩弄的象徵符號,失去自我的存在。每個人都宛如接受自己的死一般自虐,直挺挺站著看煙火在天空散放,儼然就是敵人被機槍打成血花的瞬間。隨著中場時間到達高潮,影片許多錯縱的情感也慢慢有了收束,最終比利決定回到軍旅之中,拒絕姊姊的懇求,假借創傷症候群去申請延緩歸隊,因為現實世界中已經不是比利所熟知的軍隊環境了。(其實本片多處可見軍士們在戰場創傷症候群陰影中,如會躲煙火聲、刻意諷刺那些說「尊重軍隊卻毫無表示」的商人、情感高低起伏等。)
最後兩個推比利歸隊原因,一個是傲慢的球隊老闆,一個是準女友。大老闆打算用少量金錢打發這些士兵,買下故事,他試圖以商業邏輯說服班長「有比沒有好」,但是軍人們並不一定要出售故事,不認為自己的價值僅有幾千元,最終談不攏而作罷。另一個是準女友,比利在球場看上眼的啦啦隊女孩。有如天作之合般,一對上眼便打得火熱,理念溝通毫無障礙,比利甚至就在會議廳旁脫離處男。相較於姊姊說的「你是受勳軍人,你已經沒有欠國家了,可以勇敢榮譽的地申請退役」,準女友說的「你是受勳軍人,會回到戰場對吧」顯然更能契合比利當時的理念──無法融入商業邏輯,至少還有一個保持榮譽的歸所,即便那是難受的、長期流動的生命歷程。
以未來3D這種技術來說,有如親臨現場的影像品質如果去拍玩命快遞應該會更炫目,不過李安的嘗試應該也有其考量。在我觀看的時候,有些拍攝的角度感覺奇怪不順,也許是要符合新式攝影機的最佳成相方式?人少的時候,也許是光線的關係,總覺得畫面構圖有點奇怪,特寫的鏡頭也會讓大小比例格外突兀,大概就是「太真實了」,和一般觀看電影會有的距離、框架的感受截然不同;或著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用電影鏡頭的角度去觀看,以致於一張臉孔或躺臥的姿態都顯得格外巨大?人多的時候,或是在街道、市場,感覺倒是煞有其事,分外感覺真實,對於故事的描寫,像是「個人錄影」一般地拍攝;在觀看的時候,會有一種「哇,這不是電影吧」,反而像是3D虛擬實境,將導演刻意的運鏡敘事,降到最低(或是偽裝成無敘事感)。而這樣的新技術,在描寫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回憶與意識流動,似乎也有相輔相成的感受,展現「真實感」的觀影感受;你會覺得這像是某種自拍,或著就是愛國英雄的生活實境秀。未來3D這樣的技術,是不是會取消電影與真實世界的界線,讓觀影者進入「真實」電影世界,隨時享受和英雄同處一樣空間的快感?我相信導演的影像敘事和執導仍會是重點,否則就只是高級的素人錄影上傳、網路直播了。
arrow
arrow

    建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