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葉榮鐘的〈中國新文學概觀〉,覺得一個距離時代如此靠近的人還能將中國新文學運動看得如此透徹,簡直先知似的有條理,對於這位家鄉大老多了幾斤敬意。其中提出來的言論、觀點當然還可以有商榷的地方,如作者支持新文學運動,所論也非全然客觀的探討贊成與反對的的主張,較偏新文學胡適一派了。對於新文學的攻擊真的如此沒力,提不出具體的論點嗎?作者對於舊文學派的辯詞沒有著錄太多,僅用「沒有系統,不成氣候」帶過。新文學的幾個口號如「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要用活文學創作,古文是死文學」固然響亮,但真有這麼牢不可破?國語的定義對於不同階級可以有不同的語言,自古以來便是,所以知識份子以文言來「我手寫我口」,也是應然之事。只是文學以及「國語」還牽涉到全國所有的人民,若下層階級看不懂上層階級的文字、思維,全國文官系統的一致性將會遇到挑戰。
就我來看,葉榮鐘太把科學性看重了,似乎將新文學視為必然之途徑,太偏機械演化論。舊文學的失勢對時代發展來說是個必然,反對新文學之所以無效與人心思變有一定的關係。就像是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勝出,並不全然是連戰宋楚瑜分裂,連宋二人也不是腦殘丁丁。若大家都愛連宋,對陳棄之不顧,連宋之間多少也可能會出現棄保效應。我想說的是歷史環境之下,民心思變,能變的,不能變的統統來換個角度作做看。這個想法讓我也將文革列入「民心思變」當中,風風火火的運動可能也是想要改變傳統、國體來追上英美。大概是我對人的想法較單純,認為沒什麼道理一夕之間毀棄祖宗,攻擊師長父母,破壞平日讀書所喜好的內容。我將「思潮」看得比較重,這些歷史事件的發生,多少是時機成熟,水到自然渠成。
葉榮鐘沒有全面的將歷史背景也鋪開來討論,是本篇的侷限。不過我還想到另一個。大陸現在提倡《論語》,大有舊文學要捲土重來之勢,你說他是死文學倒也不然,只是當初不流通於全國各階級,對於全國一起向目標共同跨步(30人31腳?)有妨害。其實多少人的新文學是得自於舊文學的基礎,這兩種思維並沒有截然劃分的標準,更遑論誰生誰死,我寧可以太極陰陽表裡內外視之,已含混一氣。哪一天全國人民的知識水平都很充足,對於字詞的熟練度、認識度都夠,有沒有可能改以古文為書面語來節省時間?這樣的想法倒是頗妙的,就理論上而言應該是思潮和時機到了就有可能,然而使用白話的潮流和思維,都不可能再逆回這種情境了。
- Jun 25 Mon 2007 03:46
新文學運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